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
【今日导读】德国没有"中国能力"。中国对德国的了解比德国对中国的了解更多——这真是太不应该了。
世界上约六分之一的人口是中国人,中国产品早已进入到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任何到访过中国这个国土面积世界排名第三的国家的人都会迅速发现:在发展规模和技术进步方面,这个国家早已超越基础设施普遍老化的西方社会。
中国角色难以忽视
德国基尔大学安全政策研究所名誉所长约阿希姆 · 克劳泽对《柏林日报》表示:"德国对中国了解甚少。德国对中国的认知水平相当有限。"
与此同时,尽管中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德国人仍以过分简化的方式看待这个国家。那些旅行归来讲述中国文化多样性和德国根本不存在的技术的人,常常会遭遇抵触情绪和一系列偏见:"中国有创新精神吗?他们只会抄袭!"
现实情况则更加微妙。中国的大学已跻身世界前二十强。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早已超越欧洲的大学。中国在电池、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 5G 等关键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就连我们能源转型急需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也大多来自中国。在供应链和生产流程转移的时期,半成品和原材料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将主要来自中国。
贝琳达 · 舍佩是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的中国气候政策专家,她曾就读于北京大学,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观察到德国对中国的认知是片面的。她对《柏林日报》说:"在我的气候与能源政策专业领域,我发现人们只热衷于批评中国的煤电扩张,却很少有人理解或好奇中国同时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这些领域的技术发展是多么令人印象深刻。"
舍佩发现,许多记者、政治决策者以及自封的中国问题专家几乎不懂中文,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知之甚少。她说:"我认识许多中国人,他们经常通过电视或刊物关注西方新闻。但德国人这么做的却少得多。"
而中国是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2024 年,两国贸易额达到约 2461 亿欧元,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德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北京也在积极参与塑造全球的未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建设基础设施,在许多国家扩大了影响力。
特朗普用关税羞辱盟友,而中国将自己定位为稳定之锚并加强外交攻势。关注中国倡议的人会发现,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全球引起了强烈反响。与此同时,中国向可再生能源投入资金,在戈壁沙漠建设巨型太阳能发电厂,并在海上风电领域树立新标杆。中国力争 2030 年将实现碳达峰,到 2060 年实现碳中和。我们至少应该尝试理解或客观看待这些发展。
中国研究存在缺陷
德国的这种自我蒙昧问题是结构性的。英美研究几乎占满了整个学院的课程表,而汉学仍然是冷门学科,目前全德国只有大约 2200 名在读汉学学生,每年新生不到 500 人。而学习斯拉夫语言文学的有 1.2 万名学生。
2024 年 1 月,德国联邦政府在回答联盟党(基民盟 / 基社盟)议会党团关于德国加强"中国能力"建设现状的质询时表示,缺乏关于现代中国研究教授职位数量的可靠信息。
中小学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全德只有 119 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程——只有 0.1% 的中小学学生学习中文。相比之下,有 50 万中小学学生学习拉丁语。
海德堡大学汉学家卢玛丽在她的《与龙对话:对中国的战略同理心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强大》一书中阐述了这种差距的严重性。她指出,中国的小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欧洲历史,而中国却很少出现在德国的教科书中。在中国,区域国别学——也就是专门研究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学科——不久前被列为"一级学科",也就是学术重要性最高的学科。而在欧洲,学习中国相关学科的新生人数却大幅下降。卢玛丽观察到:"未来,这会给德国政治决策者的工作质量带来影响。"
卢玛丽在接受《柏林日报》采访时提到了另一件轶事。一位在中国工作多年后回国的教师向其所在州的文化部提出帮助该州文理高中开设"中国能力"课程,得到的答复是:"我们不需要,我们已经有 6 所学校开设了中文课程,这已经足够了。"这句话像是一句乡间笑话——但它体现了一个国家宁愿用无知而不是教育来对待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德国正在讨论"去风险"和"战略自主",却连一个提升本国"中国能力"的路线图都没有。那些认为中国很快就会消失的人应该清楚: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不会退出,而是将成为一种大趋势。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中国都将继续存在。
本文由德国《柏林日报》网站 9 月 7 日发表,原题为《德国盲飞:我们对中国一无所知》,副题为《在早已由北京参与塑造的世界里,德国对中国的认知缺乏正成为一种风险》,作者为亚历山大 · 德尔盖。
微信审核 | 陈向阳
内容编审 | 张嘉庆 粘轶锋
微信编辑 | 许海婷 田欣配资一流股票配资门户
大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